二月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杉林下好风光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孙敬清


  水杉挺拔,枝繁叶茂,绵延十里,满眼苍翠……7月16日,正值小暑,站在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社区水杉大道上,顿觉暑意全消,市民郁伟端起相机,轻按快门,定格乡村美景。


  “这6万余株水杉树,多是上世纪60年代南京、扬州、六合等地的下乡知青栽种……”社区网格员张彤彤还有另一重身份——长江渔村旅游讲解员。水杉林下,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渔村“蝶变”的故事。


  长江社区因濒临长江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还是一片因长江拐弯而逐渐形成的荒滩。经多年改造,昔日荒滩成千亩良田,耐水湿能力强的水杉被广泛种植,再加上水网密布,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不少人陆续迁居于此,以养鱼、打鱼为生,一个小渔村渐渐崛起。


  时光流转,到了本世纪初,除少数坚持养殖“四大家鱼”之外,村民大多逃离艰苦的打鱼生活,选择外出打工。然而,随着水杉蔚然成林,在龙袍蟹黄汤包这一招牌美食的“加持”下,城里人被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林荫大道吸引,陆续走进村庄观光休闲。看着一拨接着一拨的市民慕名而来,年,六合启动长江渔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


  整治村容村貌,改变村庄“蓬头垢面”的形象;水泥路“变身”柏油路,修建临水木栈道……“硬件”完成升级后,长江社区还遍植油菜、二月兰等。春暖花开时节,黄色的油菜花、紫色的二月兰竞相绽放,美不胜收。“颜值”刷新的长江社区,先后获得“省康居示范村”“省生态村”“省最美乡村”“国家森林乡村”等多张靓丽“生态名片”,成为热门打卡地。


  看着家门口游人不断,长江社区三组村民程斌放弃某电器商城销售负责人的岗位,回乡办起了农家乐——程二生态休闲农庄,从4张桌子起步,快速成长为拥有20个包间、能容纳多人同时就餐的区域性招牌农家乐。刚刚过去的周末,虽然高温仍在持续,但记者在农庄看到,门前的小轿车排起了长龙,登门吃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常常爆满,需提前订座。”程斌介绍,去年,农庄总营收近万元,创历史新高,纯利润达万元。


  乡村旅游风生水起,不但鼓起了程斌的钱包,也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瞅准商机,去年11月,从事工程建设的董家超租了长江社区四组的一栋闲置民房,斥资近百万元打造了杉餐居农家乐。前不久,农家乐正式开门迎客,吸引不少人前往尝鲜。


  “长江社区因江而生、因江而兴,必须锲而不舍守护长江生态、讲好长江故事,赋予乡村旅游更多内涵。”社区党委书记陈林告诉记者,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年底,长江社区长江岸线湿地保护区党支部应运而生,聘请党员、群众等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不分寒暑在保护区内开展巡查,并搭建技术监管网络,实现“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监管,向破坏长江岸线的违法违规行为说“不”。


  长江生态持续向好,紧邻长江社区的龙袍长江湿地公园内,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踪迹频现,甚至还留下了“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的身影。“这两年冬天,扛着‘长枪短炮’的观鸟爱好者,成了乡村旅游生力军。”张彤彤介绍,如今,在长江社区,“春赏花、夏乘凉、秋品蟹、冬观鸟”的四季旅游格局已经成形,去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


  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送来了就业岗位。村民徐远宝负责维护村内环境卫生,还在农业企业务工,一年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加上多元的土地流转费,我和老伴根本花不完,日子过得很风光。”


  新时代的“长江故事”仍在续写。眼下,占地60亩的长江社区特色鱼养殖基地项目正有序推进中,预计年底建成投用。“我们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示范养殖长江水系淡水名贵经济鱼类长吻鮠,引领社区水产养殖产业向高端攀升,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社区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徐强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