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编全州县志收录了哪些文物 [复制链接]

1#

解放后第二卷《全州县志》即将出版,文物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以下是新编《全州县志》所列入的文物。如果你发现有问题,可向相关部门反映。时间紧,要快!

年,境内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列入自治区文物志83处。库藏文物件,古钱币余枚,其中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47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文物局、区文物处、县人民政府对县文物保护工作总投入.5万元。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出经费10万元,对永岁蒋氏宗祠燕窝楼门楼实施落架维修。年区人民政府拨专款1.5万元,县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0万元,于年完成龙水虹饮桥抢救维修工作。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15万元,对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关岳庙)进行落架维修。年区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用于燕窝楼消防设施及后殿的维修。同年,值《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20周年及《新文物保护法》公布施行之际,县人民政府拨出宣传专项经费1.3万元,通过电视、报刊、宣传车进行宣传,制作以文字、图片、漫画等图文并茂的宣传板报6块,印发份宣传单,在19个乡镇宣传《文物保护法》。年县文化局投入6.8万元,对湘山寺遗址内放生池实施了环境改造及引水工程。年底,县政府拨专款20万元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湘塔实施抢救性维修。同年9月,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桥镇干六村凌云桥出现险情,在文桥镇政府及村委的倡导下,村民捐资8.5万元,并自愿捐工不计报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该桥恢复原貌。年,县政府拨专款1.5万元由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湘山寺遗址、龙隐岩、镇湘塔等地数百幅的石刻文物实施了拓片、清洁、整理、上保护层等工作。年9月,县政府拨出专款10万元,对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纪念馆进行图片资料翻新,重新制作展柜、对墙壁作了刷新。

年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列入自治区文物志达84处,有库藏文物件,古钱币数万余枚,其中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件。

红七军前委会议旧址

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位于全州镇中心路8号关岳庙内,建筑

面积.27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祥见《旅游》章《旅游资源》节)。

湘江战役旧址

全州是湘江战役主战场,有凤凰嘴、大坪、屏山渡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口,觉(脚)山铺阻击战、文塘红34师突围战、古岭头红18团阻击战战场,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战指挥部、红军过三千界指挥部旧址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祥见《旅游》章《旅游资源》节)。其中绍水镇水头村乐耕公祠红一军团指挥部作为古代建筑和革命旧址,在古建筑史和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山寺遗址

湘山寺位于县城西北隅的湘山脚下,原名净土院,唐至德元年(公元年),为出家人释全真(湖南郴州人)所创建。唐会昌五年(公元年),武宗在全国大肆灭佛,寺庙被毁,唐宣宗元年(公元年)时重建。宋真宗赐额为“景德寺”,南宋高宗更额为“报恩光孝禅寺”,因建在湘山南麓,故称之为湘山寺,又因全真法师被世人称为“无量寿佛”,所以后来又俗称为寿佛寺。该寺在历代更迭和兴衰交替中屡毁屡建并不断地扩增,到宋时,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有“兴唐显宋”及“楚南第一禅林”之誉称。原寺内佛殿林立,有龙凤门、大雄殿、伽蓝殿、布金楼等建筑,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年间曾设僧正司管理寺院。年日寇撤离全州时焚毁了湘山寺,寺院建筑基本上全部被烧毁。现寺内遗存有妙明塔、摩崖碑刻多幅、洗钵岩泉、放生池石雕群等。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湘山寺遗址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有以下主要历史文物:

妙明塔位于湘山寺内的飞来石旁。始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年)。咸通八年(公元年)二月二日,全真法师圆寂后,遗骸保存塔内。塔原建为五层,宋元祐七年(公元年),改建为七层。宋绍兴五年(公元年),宋高宗赐敕名“妙明塔”。塔高26.6米,为攒顶楼阁式砖木空心塔,七层七檐,平面呈八角形,塔顶置覆钵相轮铁刹。塔第一层北面辟券顶拱门进塔,塔内设石阶螺旋而上,塔身四周设有翘檐木围廊(围廊于年烧毁,年恢复)供登临眺望风景。台基为青石须弥座,下有地宫。

摩崖碑刻湘山寺内尚存有百余幅石刻,以妙明塔后的飞来石为中心,多为明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内容多为游寺观感及记事,具有历史和书法价值。其中最为珍贵的为康熙御笔“寿世慈荫”,该碑刻镌刻于湘山顶峰下的石壁上。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年),康熙钦赐御笔“寿世慈荫”匾额悬挂于无量寿佛大殿之上,后由时任广西巡抚的陈元龙及广西按察使年希荛、学政提督丛树等官员往江南觅名匠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年)三月摹刻于湘山绝壁上,使往来者“举目即观”。石刻为楷体,字幅通长8.4米,高2.6米,字径×厘米,康熙篆体御玺“康熙御笔之宝”位于字幅中上方。石涛兰花石刻刻于妙明塔后的飞来石下,画幅为60×80厘米。

放生池古代石雕群。雕塑年代不祥,在离寺门大约三四百米的路旁左侧。依石势雕有二十多尊动物及一尊侧卧的护池僧。

洗钵岩泉该泉在湘山寺内西北角的树林下,泉水从林地下的沟渠依次流入青石砌成的三个水池中。岩泉流口正上方镶嵌的一块镂空雕的青石碑题有楷体铭文“道口光仲吉洗钵岩泉”。池旁还有一张直径为1.7米,高1米的大石圆桌,由此可见,此泉为当年僧人就餐洗钵之处,故该泉被称之为“洗钵岩泉”。

觉传和尚墓塔位于湘山寺遗址东北面。觉传和尚,全州升乡人,湘山寺僧人,嘉庆十四年(公元年)圆寂后葬于此。清道光六年(公元年)其僧徒等人为其坟建此石塔。塔为三层,高4.6米。塔刹为二个五边形的和尚帽顶,下雕刻莲瓣纹。塔身六方,每方边长60厘米,每一方间用三根金竹棱隔开。每一层风檐自下至上依层缩小,风檐上均雕刻成瓦垄形,檐脊两端雕有卷草纹。塔座高45厘米,每方边长90厘米。石塔造型秀丽玲珑,风格别具。

蒋安岭窑址

在永岁乡蒋安岭村村东50米和罗家湾村村南米之间,位于湘江两岸。根据已发现的实物资料考证该窑址为宋窑,主要生产青瓷,文化堆积层明显,时间达几百年之久,该窑后期生产粗陶瓷,是全州目前已知的生产规模最大的一处古窑。出土器物类型丰富,有瓶、盏、碟、高足杯和魂坛等;釉色多样,有青釉、黑釉、酱釉等。据调查时发现众多的瓷碗底中心釉下印有“吉、夫、九、大吉、太平”等阳文。蒋安岭窑址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洮阳城遗址

洮阳城遗址位于永岁乡大塘梅潭村东米处湘江西岸的土石山上,旧名改洲。城址东、南、西三面临湘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洮阳县治所于此,属零陵郡。西南处有一条名为洮水的小河依城东流入湘江。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洮阳废县(全)州北三十里,汉置县,以洮水经其南而名。”故城被称为洮阳。城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约20米,依山势自然形态用泥土夯而成,平面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类似郭城。东西两面都开城门,凡转角处都比周围高,似原为角楼处。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城墙板筑,残高2-3米,厚至5-10米。城内地面散布大量汉代绳纹筒瓦、板瓦,篮纹、席纹、方格纹,以及有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器残片。战国时期楚国已在此设城邑关戌,安微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有楚国商船进入湘江“庚(经)洮阳”的记载,是楚向岭南发展最早的据点,是岭南最早的县城之一。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柴侯祠

位于全州县城西隅(全州镇粮所内)。据全州镇志记载:始建于唐代。明代及清乾隆十三年(公元年)先后对该祠进行过维修。原有戏台、前殿、走马廊、后殿等建筑。现存前殿、后殿及院墙。前殿面阔五间,宽18.03米;进深五间,长16.5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有蜈蚣形翘檐封火山墙。正殿共用24根木柱,前檐柱为方形,金柱为包镶拼合圆柱,后檐柱为圆木柱。柱础有覆盆、鼓形、方形等,上雕饰着仰覆莲、暗八仙等纹饰,也有素面无纹的。轩廊步架和当心间大梁置斗拱、花板,梁枋上雕饰动植物纹和彩绘人物故事图案。藻井金绘行龙纹,四围饰五蝠、西番莲纹等。前后殿间有四方天井。后殿为穿斗式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宽16.9米;进深五间,长11.3米,除前檐挑梁梁身雕有花草纹外,其他木构件均朴实无纹。该祠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是一处革命旧址。抗战时期,爱国将领杜聿明、戴安谰将军曾分别在此驻扎,西面内墙上至今还留有“轰轰烈烈抗日,慷慷慨慨就义”的抗战标语。年中共全州县党小组在此成立,并以此为地下联络点开展地下工作。解放后一直为全州镇粮所使用。年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归文物管理所管理。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维修。

双藻田古墓群

在全州西南与兴安县交界处的龙田、野鸡田村东2公里处,包括双藻田村背的水桶岭、哑吧岭、军恳农场、火烧坪、青山岭、果子岭、月盆岭、狮子岭等山坡,东起狮子岭,西至东古头村,南起果子岭,北至哑吧岭,东西宽约米,南北长1千米的范围,以水桶岭墓葬较集中,保存也较完好。年普查时发现分布有古墓葬座,为土坑墓和砖室墓。在水桶岭清理了一座东汉土坑墓,出土器物11件,其中除铁釜架及架上的粗方格纹陶釜放在前面以外,其余9件陶器集中堆放在墓室中部偏北。年复查,发现在军恳农场一带的墓葬,绝大部分被夷平,火烧坪、果子岭等墓葬因开辟果园和挖泥烧炭受到严重破坏。在地面采集的墓砖和陶片,有东汉至两晋的特点。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嘴古墓群

凤凰嘴古墓群位于全州县凤凰乡左家坪的山岭脚下,东起黄陡坡,西至杉树山,南起挂扒山北麓坡地,北至湘江南岸台地边缘,南北宽约米,东西长约米。墓葬较集中的有三公豹山、百份山、担心桥岭、蒋家山、科头庙等地,金田岭和腰假塘的墓较少。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在古零陵县城遗址,范围较宽,面积约2.5万平方米范围内,测量记录总数座。科头庙古墓部分封土堆高达2米,一般高1-1.5米,底径8-10米;担心桥岭封土较完整,一般高1-1.5米,底径8-10米;百份山古墓最多,封土堆大小相近;金田岭和腰假塘遗存封土最高1米,底径12米;蒋家山和农业中学旁边地带有3座受到破坏,当时清理其中两座,皆为凸字形单室券顶砖室墓。1号墓出土文物36件,2号墓出土文物16件,计有陶瓮、陶罐、铜盆及银戒指、玛瑙珠、琉璃珠、骨珠等等,属东汉及南朝时期。年,凤凰乡政府从凤凰嘴迁此扩建,墓群几乎全被毁,所余无几。发现的墓葬多为券顶砖室墓,多有陪葬品,出土器物类型丰富,有陶器、铜器、铁器。现文管所的藏品中有该墓葬出土的国家二级文物:纹双系釉陶壶、侈口大鼓腹方格纹红陶瓮、四神铜镜。国家三级文物:网格纹陶罐。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歌陂棂星门

在庙头镇歌陂村内。建于清嘉庆元年(公元)。是村人为纪念该村明代时的松屏公、鹤仙公、鹿缘公三兄弟而立的棂星门。整个建筑为四柱三间,通高5.8米,宽5.6米,顶部砌砖,两端有马头翘檐。一明间和两次间均用砂石壁。明间由四块砂石组成,雕刻着云海、松树、山峰和天门及飞翔于云海上的两只仙鹤,正面的门额由右到左镌刻着“天眷两如”四个字。门额下的横梁高浮雕着龙纹。一次间雕刻着一群神态和姿态各异的鹿,另一次间则雕刻着三只仙鹤,一只飞翱着与地面展翅的一只引颈相呼应,地面上的另一只则曲颈静立着。三副画面雕刻得栩栩如生,线条灵动活泼,并分别将三公的名字寓含其间,在艺术和人文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云公和尚墓

在凤凰乡麻市萃西黄獭井村的五山上。嘉庆二十三(公元年)年,五山上曾建大教寺。(五山庵)是五山禅师觉云归身处。整个墓葬位于五山庵的右后方,全墓用青石料砌成,方位坐北朝南,有青石墓围,墓室位于塔下。塔建于清嘉庆三年()仲秋,为密檐石塔。塔通高5米,塔顶为宝瓶顶,塔身五层六方,中间一层正方镌刻有“临济正宗圆寂归西比丘瑞堂云公长老之塔”之铭文,方宽0.93米,每一方以竹节纹棱分开,每一层六方塔檐的檐脊端上翘,每一方都浮雕有人物和动物图案,雕刻手法娴熟,表现逼真。墓碑立于塔后的青石塔围中,墓志铭刻有“五山禅师觉云既已弃尘禄目反清净之不二法门访口上之妙道初以道眼……”文字。青石墓围前侧左方落款“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仲秋……萃英山人间献琳岗氏题撰书”,正面前围刻有人物故事图。

夏屋牌坊

位于庙头镇仁街夏屋村北米的路边。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年),是为唐茂口之女修建的节寿坊,是其子啟输、侄啟诗、啟献等10人合修。整座牌坊坐北朝南,为青石结构,四柱三间,高4米,宽8米。正间顶端横额竖刻“旄表”两个大字,顶端有宝瓶和鳌鱼。正坊横额从右至左刻“节寿”两个大字,四围高浮雕着双狮戏珠、人物图案和阳刻缠枝花纹。两次间的正面花板上分镌有“冰心”、“玉质”楷体字,背面花板则锩有“松姿”、“柏性”楷体字,次间其余前后花板分别雕刻有狮子和鹿、花纹等纹饰。柱础呈长方形,长1.7米,宽0.5米,高0.6米。柱前后共有10块鼓抱石。两内柱的顶端上立有两狮子,两边柱上立有宝瓶。该牌坊的现状:顶端和两内柱上的狮子被盗。

广福亭碑刻

位于龙水镇光田双车村南约米处。清嘉庆年间,系附近村民修建。为悬山两面坡顶、两端带山字形翘檐护墙的桥亭,桥亭中间用四根石柱支撑。清道光年间顺天府府尹蒋琦龄因崇仰石霜其人,于同治二年(公元年)回归故里时亲题“石霜故里”四字,并刻碑于广福桥亭内。石霜,姓李名楚圆,宋清湘(全州)县平塘人(今龙水双车村)。为临济正宗第七代祖师。宋仁宗赐紫衣,赐号慈明大师。真宗祥符间出家,初修行于能仁寺(已毁,原在二妃庙西)。后在石霜(山名,又名霜华山,在湖南浏阳县西北八十里)修行,圆寂后葬于石霜并建舍利塔,后世称其为石霜和尚。

龙隐岩石刻

位于龙水镇桥渡堂弯里村西,长30米,宽20米,高7米,洞前左侧崖壁有郡人谢肇崧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年)仲春题写的“龙洞清溪”四个大字。洞内有明代大学士蒋冕、清代名御史谢济世和无名氏的题刻。洞里有“龙隐岩”三个篆体字,字高0.33米,宽0.3米,题刻通体高1米,宽0.3米。龙隐岩内蒋冕题碑:予既力辞机政归田里乃嘉靖四年(公元年)冬十二月四日……湘皋病人蒋冕敬之甫书。(诗刻长0.86米,宽0.7米,字径0.05米)蒋冕(公元-年),字敬之,号敬所,又号湘皋,县城西隅人。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嘉靖三年出任首辅(相当宰相)。著作有《湘皋集》《琼台诗话》两部。又有谢济世于乾隆甲子(公元年)在龙隐岩内的题刻:“忆昔少年时,读书岩寺中,那知身是我,只道蜀成龙……”谢济世(公元-1年),字石霖,号梅庄。龙水镇桥渡人,进士出身,选庶吉士,后考选浙江道监察御史。为官16年间风波叠起,屡被诬,屡入狱,屡拟斩首并充军,后于乾隆九年(公元年),告老还乡颐养天年,著作有《梅庄杂著》。龙隐岩的石刻在人文和艺术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赵炳麟墓

位于湘山半山腰。赵炳麟(公元3-年),绍水镇乐家园村人,字竺垣,中年号“养真子”,晚年号“清空子”。参与过著名的“公车上书”。曾任翰林院编修。都察院侍御史,被时论誉为“遇事感言,不畏权贵之‘铁面御史’”。因上疏弹劾袁世凯和疏劾弈劻遭受排挤,后隐居家乡数年。年出任山西省实业厅长。年,病逝北京。著作有《柏岩文集》。墓为青石砌成,坐北朝南。墓室正中有五层依次向上递减的圆台形碑座,座上立有方柱形墓碑,顶为圆尖形,设四方边檐。碑正面镌刻“清翰林院编修四品京堂掌京畿道监察御史资政院协理趙公徒竺垣之墓”铭文(楷书,字径5厘米),左边镌“清太子太保两广总督邮传部尚书,世愚岑春煊拜题铭文”(“楷书”,字径4厘米)。墓围正面有一幅介绍其生平历史的巨幅碑刻,通高2.3米,宽2米,约0字。

蒋祖基摄歌陂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